2025年8月30日,七夕余韵未散,皎月初悬。中国园林博物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夜游活动。在北京农学院三山五园工作室朱强老师带领下,5名青年学子组成的暑期实践团队(图2),精心策划了“今夜宜逛园——解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基因”主题夜游研学项目(图1)。活动以园博馆内经典展品与仿建园林为载体,在暮色中循着“圆明园全景沙盘→青莲朵太湖石→北京半亩园→扬州片石山房→苏州畅园→广州余荫山房”的经典线路,以沉浸式体验揭开中国古典园林“咫尺乾坤”的美学基因,并取得了热烈的反响和显著的研学成效。
图1 研学活动合影

图2 实践团队合影
名师引领,奠定基础:
在项目启动阶段,团队成员在纭七柒老师的指导下(图3),系统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其从起源到兴盛的各个历史阶段,掌握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演变特点。细致研究展园鉴赏的要点,包括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深刻讲解研学活动的组织技巧,包括活动策划、资源整合、流程安排以及互动引导等关键环节,确保研学活动高效、有序且富有教育意义。并为后续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活动招募,挑战与突破:
团队通过园林博物馆官方平台发布招募信息,因名额有限(仅开放15席),报名通道开启后迅速满额。面对不常使用手机的园林爱好者线上操作困难、年轻的园林爱好者的时间有所冲突等问题,团队成员积极沟通,耐心引导,最终促成多年龄层园林爱好者的深度体验,参与者涵盖高中生至退休教授。
手册设计,凝练精华:
为了提升研学体验的知识性与导览性,团队精心设计了《园林美学研学手册》。手册不仅包含精选路线图、核心展园简介,更通过平面图与比例尺的直观对比,成为参与者解读园林空间布局奥义的“密钥”,将复杂的造园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实地协调,周密筹备:
在园博馆的大力支持下,朱强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多次进行实地踏勘(图4),与馆方工作人员紧密沟通,细化夜间开放流程、灯光布置、安全保障及讲解点位安排,确保活动安全、流畅、富有深度。
图3 云七老师及朱强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圆明园沙盘及青莲朵的相关知识

图4 朱强老师带领同学们实地踏勘现场
图5 朱强老师及同学们在细心的挑选示意研学的展品

图6朱强老师与团队成员讨论研学细节
夜游启幕:经典园景中的美学解码
经过充分准备,8月30日晚,研学活动正式开启。参与者跟随朱强老师及学生们,沿着精心设计的“四园一石一沙盘”路线,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第一幕:圆明园全景沙盘
作为起点,这座宏大的1:150沙盘不仅再现了“万园之园”的昔日盛景与历史沧桑,更成为解读皇家园林“移天缩地”象征格局与帝王理想的绝佳窗口。圆明园九州清晏与紫碧山房的琉璃瓦当在光斑中闪烁,暗合“九州四海”的政治隐喻,折射出康乾盛世将自然山水纳入帝国版图的雄心;目光向东北延伸,长春园的人工瀑布与江南复刻园林形成奇妙对话——乾隆提前半世纪打造的“退休乐园”,将西洋楼巴洛克纹样与狮子林假山、瞻园水榭熔铸成跨文化实验场;沙盘西南隅,绮春园的亭台楼阁则暗藏权贵更迭的线索,从康熙弟福全到乾隆妻弟傅恒,建筑基址的微妙偏移见证着御园体系如何将私人园居悄然纳入皇家叙事。朱强老师在此剖析了三山五园的整体布局与其中蕴含的治国哲思。(图7)
图7 圆明园实景沙盘讲解
第二幕:青莲朵太湖石
这方承载八百年文脉的宋代遗石,是“瘦、皱、漏、透”文人赏石标准的生动体现。朱强老师以台北故宫藏《茜园八景图》为引,揭示这块源自南宋德寿宫、乾隆南巡时从杭州芙蓉石改题御名的太湖石,如何从圆明园辗转至中山公园。其石身千年未裂的肌理与磨平的题诗区域,恰似一部镌刻在石头里的园林迁徙史。如同颐和园乐寿堂青芝岫上御笔石刻所印证,帝王将相的雅集痕迹早已与园林的石头、水系、建筑融为一体,成为解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基因的活态标本。并点明其背后“物我两忘”的精神追求,揭示了古典园林中自然之物的人格化与精神寄托。(图8)
图8 太湖石青莲朵讲解
第三幕:半亩园
步入这座原貌复刻的北方名园,参与者亲身体验了“方寸纳天地”的布局智慧。半亩园的仿建是基于北京私家园林林志及相关老照片进行的研究性仿建,选取了园中最为精妙的部分,既有假山、水池,又有建筑与植物交相辉映。设计师以“妙参莲地”匾额与禅意楹联点明主题,翠竹黄花、清池皓月皆成佛性映照,将此处打造为冥想净土。尤为突破传统的是,曝画廊与游廊采用平顶设计,通过隐蔽排水技术,既规避了坡屋顶的视觉繁复,又以简洁线条勾勒出流动的韵律感。退思斋隐于假山洞门之后,留客处借水声延展空间,恰如计成《园冶》所言“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在咫尺方寸间藏纳万千景致。值得称道的是,半亩园利用井水与雨水造池,在民国时期的老城中实现活水循环,这份来自造园工匠们的巧思,今人只能从弓弦胡同(今中国美术馆西侧)的宅院残部中遥想当年盛景。所幸仿建工程让园林美学基因重获新生,今夜漫步其间,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市井与禅意的奇妙对话,恰是解码古典园林精神的绝佳课堂。清代文人用半亩之地筑就的纸上桃源,将千岩万壑的壮阔收于一园;这里的一窗一景皆如古画重生。(图9)
图9 半亩园讲解
第四幕:片石山房
石涛以其独特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笔法,将山水画理巧妙地凝铸于咫尺山石之中——无论是如卷云般舒展的太湖石,还是似惊涛般层叠的形态,每一道皱褶都暗合着笔墨的韵律。作为石涛叠山技艺的孤例,其假山以“峰与皴合”的画理塑造出立体的画卷。尤为精妙的是藏于山间的“人工造月”的造景玄机。团队重点解析了“水中月”这一奇观:通过山体孔隙的精妙光学设计,阳光投射至水面,形成圆月的倒影,实现了“白天赏月”的时空意境。叠石间隙中特意留出的步道,使游人们得以拾级而上,仿佛应和着《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赏山情怀。朱强老师则以国画理法阐释了“以石代笔”的叠山技艺,揭示了假山作为“凝固笔墨”的美学价值。此刻方悟石涛“一峰则太华千寻”的深意:这些凝固的浪涛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东方哲学“空故纳万境”理念的物化呈现。(图10)
图10 片石山房讲解
第五幕:畅园
苏州畅园的仿建因尺度适配入选园博馆。暮色四合时,苏州畅园的月洞门化作一卷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定制灯光沿曲廊檐角次第亮起,将传统造园中"以光为笔,以影为墨"的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朱强老师强调其“锐角游廊”特色——曲折的廊道打破传统直角布局,引导视线多向流转,配合月洞门与漏窗形成“移步换景”的视觉韵律。曲廊蜿蜒,形似墨色飘带,每一步的景移皆引致光影在墙面流转,演绎出新的韵律。月光与灯光在瓦当间交织,将“虚实相生”的造园哲学转化为可触摸的时空对话。这种用光影重构传统意境的夜游体验,恰如古人笔下的月光诗行,将凝固的建筑符号转化为流动的美学基因,让每个驻足的瞬间都成为解码园林密码的钥匙。月洞门、曲廊、漏窗……江南园林“隔而不绝”的流动空间精髓在此展现无遗。移步换景间,框景借景的视觉引导将有限空间延伸出无限意趣。同时,朱强老师讲解到:受限于北方温室环境,仿建园的植物遮蔽效果较原址有所减弱,但建筑密集组合仍生动演绎了“城市山林”的微缩智慧。(图11)
图11 畅园讲解
第六幕: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的深柳堂前正上演一场光影与空间的对话。这座占地仅三弓的袖珍园林,以"藏露"之道诠释着中国古典造园的智慧:低矮的桥栏悄然引导视线俯探荷池,菱花窗棂将临池别馆框成一幅流动的卷轴,月光与灯影在漏窗间流转,让有限园境延展出无垠的想象空间。当夜游者驻足于"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的楹联前,竹影婆娑中忽然领悟——这方寸之间的精妙布局,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技法,用遮挡构建期待,以框景制造惊喜,让每个转角都成为打开新世界的钥匙。夜风掠过镂空砖雕,将百年前的造园哲思与今人的游赏体验编织成网,在光影交织的时空隧道里,传统园林的美学基因正以最鲜活的方式苏醒。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堪称"缩龙成寸"的建筑奇观;曲径通幽处,七彩琉璃窗与满洲窗交相辉映,每一处转角都暗藏百年前的造园巧思。“浣红跨绿”廊桥等精致构筑,诉说着岭南园林兼容并蓄的特色。夜灯初上时,漏窗竹影、水镜映月的景致,更成为参与者镜头捕捉的热点,凝固下古今交融的瞬间。(图12)
图12 余荫山房讲解
深度体验:参与者感想与价值评价
活动尾声,参与者们分享了他们的感悟。最后,由朱强老师邀请参与活动的游客们进行了一下夜游园博馆活动体验的总结。其中资深园林爱好者高老师在随朱老师游览后表示,此次行程收获丰富。朱老师的讲解让曾多次前来的我终于理解了这些园林的深意,如小桥的视觉延伸作用,以及“灰塑”的材质真相等。我们还享受贵宾待遇,得以细赏厅堂内的匾额、楹联和木雕。感谢朱老师的组织。
另一名参与者则表示:作为朱老师的书粉,我有幸参加活动。朱老师独特的讲解视角让我耳目一新,他将园林置于历史与空间架构中解析,并引导学生参与。让我深刻理解了圆明园的“园居理政”与废墟意义,收获颇丰。与园林同好们的互动交流也让人收获颇丰。感谢朱老师!
“园林不是风景画,而是文人精神的物化”,朱强老师总结道,“《园林美学研学手册》中的平面图与比例尺,正是解锁古人如何在亭榭间微缩天地秩序的密码。”
校馆合作: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本次“今夜宜逛园”夜游研学活动的成功举办,同时也离不开中国园林博物馆在场地、藏品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提供的大力支持。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园林美学教育实践,更通过售票市场化运作创造经济收益,成为园博馆暑期试点成功案例,更标志校馆合作模式的深化,为古典园林活态传承开辟新路径。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北京农学院三山五园工作室与园博馆在校馆合作模式上的深化与创新,为古典园林文化的活态传承、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以及文化产业价值的挖掘进行了新的尝试。
今夜星光为卷,园林作答。当青年学子的身影融入亭台廊阁,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化作鲜活的文化注脚。这群“园林解码人”正以青春步履丈量中华美学基因谱系,让沉睡的遗产在夜色中重焕新生——因为每一次对园林的凝视,都是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叩问。
参与活动的同学们的感想
胡锦坤:
作为团队统筹者,我全程见证研学从纸上蓝图到落地生花。七月酷暑中,我们跟随云七老师精研“以小见大”“框景借景”等美学基因,又在朱强老师带领下反复踏勘园博馆六大仿建园林。最难忘的是设计《园林美学研学手册》的时候。通过手绘平面图与比例尺对比,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视觉密码。夜游当晚,看着参与者通过手册破解片石山房白天赏月的园林秘密,我深刻体会到——研学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搭建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校馆合作模式的成功,更让我们看到文化产业落地的无限可能!
赵阳:
从文献研读中探寻半亩园的百年脉络,在朱强老师的带领下,和小组同学们的协作里精进研学组织与路线设计,这段经历让我对园主匠心与园林灵魂的联结、南北方造园艺术的差异有了切身体会。夜游途中,跟随朱强老师的脚步,洞门通幽的退思斋、镜花水月的片石山房、四季成景的余荫山房彩窗、廊亭交织的畅园空间铺展眼前。这不仅是对园林之美的沉浸式感知,更让我懂得,唯有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与巧思,才能真正带领参观者读懂园林的“言外之意”,而这份从理论到实践的成长,也成为我与古典园林对话中最珍贵的收获。
黄轲歆:
我非常荣幸能承担本次讲解的辅助任务。我的工作是手持四幅精心准备的园林平面图,并在老师讲解到每个园子的造园理念、空间布局时,同步展示对应的图纸,以便大家能更直观地理解。当老师深入剖析楹联的深刻寓意与牌匾的精妙题名时,我所展示的图文资料便成为了连接抽象文字与实体空间的桥梁。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园林艺术是空间与文学的高度融合。我不仅仅是举着几张图,更是在协助传递一种深厚的文化意境。看到游客们随着老师的讲解和我的展示,时而凝视图纸,时而恍然领悟,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让无声的图画被赋予生动的解说。能辅助老师将古典园林的之美清晰地呈现给大家,我感到无比充实与自豪。
刘郁杰:
参与园博馆夜游志愿活动,是一次难忘的成长。前期大家合力线上搜集各小园历史概况、特色景致,再将这些小园的平面图绘进小手册时,仿佛提前与园博馆交了心。到了线下,我主要是维护参观队伍秩序,看着游客们跟着讲解沉醉于灯光下的亭台楼阁,听着他们对园景的赞叹,我格外自豪。从幕后资料整理到台前服务,我不仅更懂园博馆的美,也真切体会到“奉献”二字带来的满满成就感。
闵博雅:
下午五点左右,天色虽未全黑,却已有了暮色将至的朦胧感。室内园博馆里,暖黄的灯光错落亮起,与渐暗的天色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独特而温馨的氛围。我拿着手机,跟在老师和游客的队伍中,开启了这场别样的“夜游”。刚踏入场馆,老师便一边缓步向前,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园林知识。我赶忙举起手机,拍下老师抬手比划、游客们认真倾听的模样。画面里,大家的脸上都写满了好奇与专注,仿佛被老师的话语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来到一个园林展区,老师停下脚步,仔细介绍园林背后的故事,从造园手法到历史文化,说得头头是道。游客们围成一圈,不时发出轻声的惊叹。我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求知若渴的瞬间。室内虽没有室外夜晚的辽阔与深邃,却满是温馨与探索的气息。我用手机留存下这美好的时光,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记忆碎片,将这次独特的“夜游”永远定格。